焦守诣:在23年的时间里在社区调解了4200多起案例 做社区居民的贴心人

admin|
81

  在南开区王顶堤街道,提起“焦伯伯”,好多居民都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焦伯伯以前穿着红马甲,在社区马路牙子上就地调解,帮大家解决了很多问题。”

  今年61岁的焦守诣去年已经退休,退休前他已在调解员的岗位上工作了23年。23年来,他累计化解居民矛盾纠纷4200余件,成为化解辖区矛盾纠纷的中坚力量。他先后获得“天津市优秀人民调解员”“天津市最美人民调解员”“天津市最受欢迎人民调解员”“天津好人”“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近日,他被司法部授予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在南开区司法局和王顶堤街道办事处的协调推动下,南开区王顶堤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了“老焦调解工作室”“老焦调解方法培训基地”。焦守诣参与指导、培训了数十名调解员,将自己的调解经验传递给下一代调解人,让他们更好地服务社区,做社区居民的贴心人。

  2000年,37岁的焦守诣经过考试、面试、试讲等严格的考核进入社区,做了一名治保专员,负责人民调解事务。

  刚入职不久的一天,社区里一位70多岁的大爷来到居委会,找到了焦守诣的办公室。进门后,大爷眼圈儿泛红,欲言又止:“小焦,我有点儿家务事,你能帮忙调解一下吗”看到大爷心事重重的样子,焦守诣赶紧安抚他:“您老坐下慢慢说,只要是我能帮上忙的,一定尽力给您调解。”

  大爷慢慢说出了家里的烦心事。原来,他前不久再婚,把新伴侣迎进了家门。儿子、儿媳非常不满意,天天和新伴侣拌嘴吵架,家里叮咣响,自己过得不安宁,左邻右舍的也都有些意见。他想让焦守诣做做儿子、儿媳的工作,别整天和自己的新伴侣吵架了。

  焦守诣说,大爷,您放心,我尽快上门找您儿子,坐下来好好调解。当天下了班,年轻人都该到家的时刻,焦守诣来到大爷的家,还没进门,大爷的儿子听说是居委会来调解的,一把就把他推出了门:“这事轮不到您来管”

  焦守诣不放弃,过了两三天再登门,又被拒绝。再过几天,他又登门。连续几次登门造访,年轻人也被焦守诣的诚意感化了,愿意接受他的调解。

  这位年轻人讲述,妈妈因病离世没半年,父亲就找了新老伴儿,这事没经过他和姐姐们的同意。再婚后,后妈住进来,家里一下子变得很拥挤,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对此都有了意见。这是家庭纠纷的主要矛盾点,他也不想吵,可是自己的媳妇和后妈总是闹摩擦,他心里也有点记恨父亲,觉得父亲做得有点儿过。

  他试探地问年轻人,是否想过分家,自己搬出去住?年轻人说,他确实想过搬出去住,但是手里确实钱不够。当时,买一套大一点的独单,要五六万元,自己工作刚稳定,没有积蓄,实在很为难,可是他又跟父亲张不开口。他希望父亲能拿出两万元帮他一下,自己就带着妻子和孩子搬出去住。老父亲退休金虽然不高,但考虑再三也同意了。

  焦守诣还给大爷提出建议,家里最好找个年岁大、有威信的长辈,从中见证为好。于是,大爷从老家找来了弟弟,也就是儿子的叔叔,将两万元现金通过弟弟转交给了儿子。儿子也写下保证书,尽快买房,约定日子从父亲的家中搬走。

  到约定的搬家日子,儿子却犯了愁,当时的搬家公司只负责运,不负责上下楼搬家具。正好遇到了焦守诣在楼门口巡楼,年轻人说出了为难之处。焦守诣立即上前,喊上左邻右舍,不一会儿就把年轻人的全部家当搬下了楼。儿子搬走后,大爷过上了安静的日子,每次见到焦守诣都特别感激。

  到了年末,大爷又找到了焦守诣:“小焦,我有点儿想孙子了,能不能让儿子带孙子来看看我”焦守诣明白,老年人想孙子是人之常情,老话说“隔辈儿亲”就是这样的。他说,尽量帮他传递这个信息,让儿子带孙子回来看望他。

  可是,大爷的儿子一家搬走后,连个电话号码都没留,当时手机也不普遍,焦守诣也没法联系到大爷的儿子。他只能找这个年轻人的同学和朋友,通过社区的一位住户找到了年轻人的地址。

  在一天傍晚,焦守诣赶到了大爷的儿子家。儿子一听,老父亲想见孙子,便立即拒绝了:“不去当时我们吵得太伤感情了,见了没什么好事。”焦守诣明白这个年轻人还在赌气,他决定再努力一把,争取让他改变想法。于是,他聊起大爷以前对孙子的疼爱,“您想啊,马上过年了,爷爷肯定为孩子准备了压岁钱以前再怎么别扭,终究还是有血缘关系的,老人还是在牵挂着你们的。”听到这里,年轻人回心转意了。

  春节过完,大爷再一次赶到了焦守诣的办公室,见面就眼含热泪:“谢谢您啊!小焦,我儿子、孙子过年来看我了,我没有什么遗憾了。”正是焦守诣的耐心调解,让大爷的晚年生活更安心,也让濒临破碎的家庭,有了矛盾缓和和重归于好的可能。

  一天,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找到焦守诣,反映隔壁大爷每天晚上敲墙,打扰她休息。大爷敲墙的声音很响,影响到了好几个楼层,导致大家都有所不满。

  焦守诣登门了解情况,大爷说,本来两家关系挺好的,无话不谈。可是前不久,他从别人那听说,奶奶在楼下和别人聊天,把自家不愿意别人知道的事儿也说了出去,他觉得个人隐私被侵犯了,找奶奶讨个说法。奶奶说,根本没和别人聊他家的事,他这是道听途说,子虚乌有。

  大爷就此落了心病,晚上敲墙表达不满。奶奶也很无奈,只能上门劝说,最后劝说无用,只能回敲。两家你来我往,动静越闹越大。

  焦守诣做双方的工作,起初还有作用,过了一段时间,两家还是回归以前,相互敲墙干扰对方休息。一天晚上,大爷突发疾病,摔倒在地,老伴儿没了主意,只得拍打邻居家门求助,邻居奶奶也没计较过往,赶紧帮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好在抢救及时,大爷得以保命。

  大爷出院那天,焦守诣守在楼门帮忙推轮椅,邻居也搭了一把手。焦守诣看机会难得,就把两家叫到了一起,顺便调解以前的纠纷。“远亲不如近邻,就别再计较以往了”两家老人的手,也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一年夏季,有居民投诉楼上有人养鸟,有噪音污染、粪便污染和羽毛掉落等问题,影响到了楼下居民的正常生活。焦守诣上门调解,该养鸟人坚持认为自己在某协会办理了资格证,因此鸟舍受到保护,不能拆除。

  无奈之下,焦守诣提醒他,要考虑其他住户的感受,不能过于自我。该住户仍不同意拆除鸟舍,一次,他的女儿回来看望父亲,焦守诣认为这是一个契机,可以通过女儿劝解这位固执的老人。经过多次调解,最终这位老人开始听取焦守诣的意见,更改了鸟笼的设施,重新添置了一些器具,将噪音、粪便污染控制到最小,周围邻居的休息权、安静生活权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老年人的权益保护是社区调解工作的重点之一。有一年,一位奶奶找到焦守诣诉苦,她觉得儿子、儿媳妇不孝顺,想去女儿家。可是女儿说,接她去住有条件,要把现在住的房子的产权证还有她的户口本、身份证、医保卡都带到女儿家。

  女儿接母亲去住,本来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但是一听说她家女儿要拿走产权证,焦守诣有些警觉了,这不是一个正常的举动,于是,他约了奶奶的女儿在社区调解室见面。沟通后焦伯伯觉得,女儿对母亲好是真的,但要拿走产权证可能另有所图。

  于是,焦守诣建议奶奶把产权证保管在可靠的地方,不要带着产权证去女儿家。她女儿却想了另外的办法,趁着半夜把老母亲接走,周围邻居都不知情。后来,焦守诣打听到这家女儿果真想卖掉母亲的房子,解决生意上的资金流转问题。

  过了一年,社区里的另一位老太太来找焦守诣咨询,说她的儿子想换大房子,要卖掉她现在住的房子,口头承诺将来接老太太一起住。焦守诣以自己多年接触到的赡养案例提出建议,老年人抗风险能力弱,不要卖掉唯一的住房,房子是老人最后的依靠和保障。老太太听了焦守诣的建议,拒绝了儿子卖房的主张。

  后来,儿子、儿媳妇对待老太太不如以往,而老太太的女儿和女婿却常常上门赡养老人,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幸福。

  作为社区调解员,焦守诣的手机24小时开机,无论几点接到电话,他都会立即为居民解决问题。

  在工作和学习中,焦守诣不断摸索总结,完善调解工作方法,提出了“大事不过天,小事不过半”的工作准则,即:小问题在半天之内必须把事件了解清楚,提出解决的思路,能解决的当天解决;大事必须在当天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对当事人双方及周围情况进行了解,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在焦守诣的带领下,调解员们逐渐找准了节奏,学会了调解方法,为社区的安定与和谐贡献着一份力量。(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