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禹城人:曹亮——我家就在徒骇河岸边

admin|
86

  现任大众网济南站副站长,参与过《大众舆情》杂志的编写工作,曾在专业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全媒体探索》等独立发表《打通两个舆论场架起官方与民间的桥梁》《主流媒体参与治理网络谣言的逻辑与路径》等多篇论文。

  2005年7月进入大众网工作,先后参与过大众报业集团策划组织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的长征”“重走长征路”两次大型采访活动,全程参与了奥运火炬山东传递、十一运会等重大采访活动,多次参与市、省、全国三级“两会”。在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借调十一运组委会工作,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多次获得山东新闻奖,获得省公安厅齐鲁金盾记者奖两次,2010年获得中央外宣办、四川新闻网主办的“灾后重建——第二届网络媒体看四川”活动的优秀记者称号。

  我的家乡是山东禹城,大禹疏九河之一的徒骇河穿流而过,我家乡就在徒骇河岸边。

  因为我们那里处于城乡结合部,说白了也是农村。农村的生活的环境或是经历,是为今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提供了借鉴和积淀。

  无论是少年时代还是中学时代,学习和生活经历对今后性格的塑造、爱好的养成、知识的架构,产生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他人的影响,比如说祖辈和父辈的影响。我的祖父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他离休在现在的禹城市中医院,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雷厉风行、刚正不阿,在他身上总是散发着当兵的气质;我外祖父是一名人民教师,德高望重、好善乐施;我的父母都在农村,为人正直坦率,勤劳善良、不辞辛苦。他们的精神感染对我今后的性格塑造和养成带来很大的影响。再就是环境的影响,因为当时特殊的环境,造就了吃苦耐劳、勤奋刻苦、善于学习的家风,这对我在今后的工作或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提供了解决方法。

  我觉得,无论是农村还是在城市,生活的经历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是积淀,而且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您在自白文章中说,从一个不理想的专业毕业,这显然跟新闻专业或者说撰稿行业不一样。您当时是从什么专业毕业又转到了新闻这一行的?

  我当时是受祖辈的影响。刚才提到,我的祖父躬耕杏林,外祖父深耕杏坛,外祖父认为医生职业好,可以救死扶伤,人老医技高,可以持续为社会做贡献,而祖父认为教师职业好,因为“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可以桃李芬芳满天下,受人爱戴,正是因为他们的影响,我填报志愿时,三个志愿全都是医学院,但录取时却被调剂了成了人口统计学专业,没能从医。得幸于大众网招人,于2005年7月考入大众网,成为一线的采编工作人员,至今已经从事了18年的新闻采编工作,期间经历了好多地方频道的内容建设和运营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现在看来,无论是被调剂还是转战多地,我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为,路总是往前走的。

  一开始,我的工作是做编辑工作,主要是做报纸的电子版。工作内容就是,我们要把上传到服务器报纸的印刷样版进行解版。凌晨三四点钟,登陆服务器,第一时间把报纸的印刷版,通过软件解成电子版。把引题、标题、副标题、稿件内容,用软件逐篇解开。解开之后,把每篇稿子,按照版面的先后顺序,放到频道的相应位置。其次的工作就是做一些体育、文娱频道的内容更新。

  其实,每一段工作经历,总会遇到一位对你事业有所帮助的人。在我起初的采编工作中,我要感谢三个人,一位是大众网原总编室主任曲涛同志,一位是负责采编的赵永刚同志,一位是负责美编工作的王春雷同志。正是因为曲主任正确引领,不断对我工作进行施压,才让我掌握了新闻采编的更多技能,也正是因为赵永刚对我采写稿件的精心编写和王春雷对我美编设计的悉心指导,才练就了我能采会编、能摄会剪、能ps会pr的综合采编人员,由此也慢慢地走上了一专多能的新闻人道路。

  在学习、工作还有生活的最开始阶段您有一段比较艰难的租房生活和求职期,您那段时间是怎么过来的?

  那时候感谢我一个高中同学。他立足济南比较早。我们高中同学感情是比较真挚的,而且没有任何的隔阂。我刚来济南,没有住的地方,我就请求我的老同学高金华。他租了一套两室的房子,就把那一室租给了我,就这样我就有了一个容身之地。

  后来,我借了一辆自行车上下班。通勤往返于甸柳小区与新闻大厦之间。2005年,那时候一个月几百块钱的工资,说实在的,当时是“除了吃就没住的,除了住就没吃的”。生活只能靠省吃俭用。大半年过去了,房租华哥分文没收。那时,因为他买了房子要搬家,就劝我把这套房子租下来,然后再转租,这样可以减轻一下负担。可是,房东要预交2000块钱,并且要交半年的房租,几千块钱对我来说是一笔巨款,再三考虑,我还是没租下来,只能另找地方。后来,我在山大老校附近的洪家楼过街楼,租了一个小房间,一个月才一二百块钱。两室一厅的房子被隔成六间,我就在过街楼找了一间只能容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的房间,一住就住了一年多。其实,那里就是个过夜的地方,于是我晚上在单位加班,学习制作网页、学习PS、学习怎么写稿子,晚上到深夜十一二点钟才去住处睡觉,早上六七点钟再爬起来上班。早上到了单位打水、打扫卫生,常年如一日。那时候,锻炼得会独立制作网页和专题了。

  您现在已经可以不把精力放在房子上了。但平常工作时您也要在外奔波,经常外出,对吧?

  对,因为我大约有八九年的时间都在驻外,我首先跟着老周去了临沂建站,然后又去了青岛站任副站长兼内容总监,然后又调到总部互动评论部任首席编辑,后来应聘淄博站的副站长,从淄博调任滨州四年,最后调回济南。二次下站,如果从两头算,大概九到十年的时间都在驻外。孩子一岁调出去,孩子十岁调回来的。

  逢年过节可以回来。在青岛的时候还是比较远的,那时候大概两周或者一个月能回来一次。淄博离得比较近,有高铁比较方便,45分钟就能从淄博回到济南来,也就是一趟公交的时间。滨州就是一周吧,如果有活动的话就回不来。

  随着事业的发展,采编工作越来越多,如果都放在一个人身上,累死也干不完。如果一个人看(稿子),是看不完的。我记得在淄博任职的时候,时常加班到晚上八九点,所有稿子必须经过审核,如果写得不行就打回去,甚至还要给记者讲稿子该怎么改,该怎么写。我想,必须让采编团队成员慢慢成长起来,带领他们一起去干,不能所有担子压在一个人身上。现实逼迫你在转变,因为你不是一个记者,而是带领一个团队去做好宣传策划工作。

  在滨州和青岛之间,做策划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区别吗?比如各地方在某一个主题或者在某几个不同的主题之间变的时候。

  是有区别的。因为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经常给这几个地市搞媒体行活动。以媒体行为例,比如在上海,它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好多的大媒体都帮助做宣传,那里是媒体的集聚地和高地,没必要搞媒体行系列活动;又比如,浙江是舆论引导的高地,浙江好多大v都是中央核心网评员,在微博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类似的活动也搞得少。

  拿我们山东来说,也是有区别的,像青岛可能对媒体行类似的宣传策划活动比较好组织,因为青岛的媒体吸引力特别大,因为它的城市知名度高,是大家都想去的地方。那滨州呢?往年由于受限于交通,加上并不是一个有特色的旅游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山东来说不算靠前,媒体的吸引力不如沿海城市的大,因此外宣活动策划组织起来相对比较复杂。

  其次是内容,其实每个地市的内容都有不少亮点。目前,我们山东宣传“好品山东”,其实山东每个地方都非常好。其实我曾经所在的滨州这个地方也非常好,“衣食住行”都有好多在全世界很有名的品牌。像滨州沾化有个小镇叫冯家镇,镇上有个小村叫王尔庄村,它是全国最大的海蜇集散地,这里的海蜇是买全国、卖世界。还有滨州的大虾,山东对虾其中一半都是产自滨州。诸如食品产业的例子还有很多,像沾化冬枣、邹平玉米油等等,除了这些我们身边就与滨州密切相关:我们的手机壳好多都是产自邹平的铝,我们工作的写字楼或者住的房子都是由滨州的铝模板建模而来,还有我们出行车辆的底盘、轮毂、发动机等都是产自滨州……其实,邹平的铝、博兴的油、愉悦家纺、中裕食品、阳信的牛等等这些在铝、化工、纺织、食品、水产等产业翘楚都奠定了滨州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发展的雄厚基础。这些好品,甚至都有能在全世界叫响的品牌。因此说,每个地市不缺内容好品,缺的是走出去的宣传策划。

  选点之后,更多地让全国和世界了解这种东西,向全国和世界推介。“四环五海 生态滨州”,这是对滨州的简要概述,青岛则是“红瓦绿树 碧海蓝天”。这都是当地一些城市的环境和特色。

  淄博是座老工业城市,它一直在转型,最近淄博比较火,马晓磊书记提到了鲁c的五层含义,我觉得解释得非常好,这也说明了淄博的内生优势比较多。

  这两年可能人们对于淄博了解最火的就是淄博烧烤。但是其实还有很多别的可以聊。

  对。比如陶瓷和齐文化。齐国的故都就是临淄,蹴鞠发源地也是在临淄。淄博陶瓷对外也是比较好的,还有周村古商城,还有博山菜,鲁菜的发源地,淄博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这个城市表达非常多,城市含义也非常厚。

  我们在这方面其实已经问的差不多了,我们想问您一些别的方面的问题。之前您进到大众网,应该是2005年7月份,我们想了解一下大众网改革的事情。

  2001年大众网就开始成立了,我们前身是叫山东网景,主要是做大众日报、农村大众等大众报系的电子版。随着进一步的改革,发展成目前网媒集团的规模。提到改革,就会面临很多机遇。作为媒体要有自己的采访团队,不仅仅要做报纸的电子版,还要在采访这方面打出自己的品牌来。一直到2008年,2008年奥运会、全国“两会”等大型的活动和会议都有了大众网记者的身影,尤其是在2009年我们承接了十一运会官网建设,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1届运动会官方网站,大报集团对我们倾入更多的硬件建设和财力支持,我们就从2009年开始快速发展,发展就会带来很多的空间和很多的挑战,所以说对于大众网的改革发展,我认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因为那时候我觉得在高中的时候写东西不是太困难的事。而且说实在的,在高中的时候,我的作文有时候还被老师拿成范文来读。我觉得对于写作不存在困难。所以说来做大众网编辑,做记者我应该能够胜任。即使有些困难,那咱去学习、去问,多问、多学习、多看,我觉得这也是自己成长的一个过程。而且做记者的话能够面临新鲜的事物,不拘泥局限于一些固定的事情和事件,能接受新的事件、新的人、新的形式,能够不断地让你去学习,让你的经历越来越丰富。

  首先是勤奋,再就是好学。一开始是得益于同事手把手的教和领导的施压,实现了自我突破。那时候在web2.0时代之前,我就在美编同事的指导下尝试学习HTML语言代码和PS软件;初稿提交之后在赵老师的润色之下变得更有生机;采访一次活动或者会议,面对着厚重的纸质材料,在曲主任指导下,重点明晰,茅塞顿开……这一些工作之后,我再回炉研究。

  那您说很多知识都是后来学的,您现在如何看待我们学校里教的这些新闻专业的知识和实战的差别?

  现在日新月异,尤其是新媒体。现在叫智媒,出现了智能AI、chatgpt,元宇宙……新的生产和呈现形式不断出现。可能你们教科书更新的话会比较慢,那么,接触外面的事物还是要通过多实践和实习来接触更新鲜的事物。其实大家的基础能力是都具备的,比如说为了适应图文和视频化呈现的需求,我们可以选修一些设计课,学会怎么用PS,怎么用pr、剪映等软件。那么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去掌握一些新鲜的事物,而不仅仅是单独打键盘了。

  我的大学同学曾经对我说,“你别老工作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工作上,其实你也有生活”。返想,我确确实实工作的时间比较长,一天大约十个小时都在工作上。其实,除了工作之外还有生活,还有家人。我们当初出去采访,其实可以把学习、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比如我到一个地点采访,工作之余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去逛逛,去当地的风景地、博物馆、遗址等地方去考察和学习,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工作上,我是这样认为的。我是大部分都在工作,像“重走长征路”采访的时候,其实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在看旅游景点,在挖掘那里的历史,其实也是在学习。把学习当成工作,把工作当成生活,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和关系。

  没有。我是山东大学文学学士。那次是裸考,我专业课全都过了,但是英语没过。所以卡下来了。总分考了300分,差了25分,325就能过了。

  我学习动力是因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新鲜事物越来越多了。包括刚才说的元宇宙,AI智能,chatgpt这些都发展得太快了。你学习的时候不仅是要会用这些新技术,更重要的带领团队一起用。因为有些新闻的实现不是靠一个人编写的图文和视频来实现的,需要整个团队的合力,所以,个人要帮助团队完成宣传方案的架构,合理分配工作和任务,呈现出一个更好的新闻产品,这是作为一个策划人应该去做的。在滨州的时候,内容产品经常有美编和技术的参与,因为有些H5、“一张图”、动态漫画等形式的实现,必须有技术的介入。现在的新闻产品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更好地进行视频化、碎片化、创新化的呈现和短平快的传播,这是我进一步去学习的动力。再就是,林总也一直鼓励我们继续深造。

  摄影的话比较熟悉,摄像也行,也可以。我给基层的通讯员汇报工作、共同交流的时候就说通讯员要做到四个员。

  其实,新闻并不是“新闻”,要善于挖掘新闻,要把事件变成新闻,这是新闻员的一个作用。

  有了新闻之后怎么去宣传?怎么把新闻传播出去?选择宣传的介质或者是去策划如何宣传?这就是宣传员的工作。

  联络员就是要学会联系记者、联络上下级。比如说,行业里有些新鲜的工作亮点、典型事迹、创新举措,这些需要你去联络、去发现,并且做策划宣传出去;发现有些舆情事件可能对单位造成不良的影响时,要及时联络领导、汇报领导;甚至自媒体给报了一个负面新闻,要去联络首发者等等,这是联络员的功能。

  最后是引导员。舆情一旦发生,我们得学会如何引导正面发声,如何做媒体的工作、做领导的工作,询问领导舆情如何引导,这都是做通讯员的基本能力。

  摄影,我提出了“三手”。首先是机枪手,就要立即按快门。我们用的单反相机一秒钟可以照十几次。一个事件,或者重点人物站在你面前时,你要立即按下快门。因为时机稍纵即逝,我们不能去指挥、去导演;

  第二是要做爆破手。什么是爆破手?我们要能冲上去才行。交办的拍摄任务,我们要学会“爆破”,要到达最近的一个点才能得到。著名的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就是说我们得敢冲上去才行,我们要勇于站C位,站在合适的采访环境下。一次我作为十一运会的宣传人员,要拍照,省领导不认识我,不让拍。我们就请认识我的领导,给他解释一下。说我是组委会的工作人员,需要留影像资料,这样就拍了。所以说不能打退堂鼓,领导熊你一下就打退堂鼓,不拍了,那么就没有抓取到最好的历史,没有见证最好的画面;

  第三是要做狙击手。因为有些重点人物来了不会先彩排、先演练,也不让近身,只让你在外围,你就只能站在据高点上或者是距离很远的地方,用长焦来调取,等待最佳的时机,这就是狙击手。另外,有些人物在讲话时会低着头,那些闭着眼的、嘟着嘴的、张着大嘴的照片都不能用,采光黑的、脸色发黄暗淡的也都不可以用。你只能蹲马步等着他,也像是狙击手。我觉得通讯员和摄影要做到这“四员三手”。

  对。十一运会我参与了两年零两个月。从十一运会的筹备到十一运会的召开,再到十一运会的结束和总结出书,这些都经历了。

  您能不能大致讲一下当时是什么样子?最开始筹办时都经历了哪些事情或者哪些阶段?

  我十一运会时期主要是在新闻宣传部新闻处。新闻处的功能就多了,有对外宣传、舆情监控、阶段总结亮点、召开新闻发布会、负责官网更新发布、策划活动、邀请媒体等等。其实就还是新闻、宣传、公关、联络、应急、舆情这几个功能,这是我在新闻处工作的两年多的主要工作。在这里我应该感谢一个老领导,大众日报的于锋主任。当然我也感谢曲主任把我派到十一运会去,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我也不会在十一运会这么快的成长。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老师,或者有对你的人生价值提升有帮助的人。当然还需要感谢十一运会共同奋斗的很多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你要学习他们的优点。包括刚才说的带领团队,你要看每个人的优点,比如他的美编好,他的技术好,他的稿子快,他润色稿子的文笔好,就用他的优点,你也得学习他的优点。

  对,内宣和外宣都负责。向上联系中央级媒体、省级媒体和市级媒体。还有在官网发布稿件,因为官网的建设和发稿的流程都是我在编,发稿流程规定也是我在起草的,向处长、部长审批后开始实行。还有策划特殊节点的新闻发布会,因为在倒计时两周年、倒计时一周年、倒计时两百天,倒计时一百天这些节点都要请媒体记者参加,我们要搞一下活动,策划一下活动。还有十一运会的会徽、吉祥物、会歌、奖牌、形象标识的评选与揭晓,开闭幕式新闻发布会的筹备及重大活动的新闻发布等都要全程参与。

  组织流程比较繁琐,这是主要的,第二是层层报批。那时候我们要写方案,在十一运会工作期间,我大概写了几十万字,包括方案的修改和制定。一些书面材料,首先要报部领导批,然后报送副秘书长、秘书长、副省长、省长审批,然后再去执行。这是很长的一个过程。活动执行期间,我们要考虑活动议程、背景的搭建、座次的排序、媒体的接待、采访提纲的拟定、记者的提问、突发事件的应对等等,比较繁琐。

  遇到过,其实有些突发的事件是不能对外讲的。可以讲的是奥体中心的“东荷西柳”的荷花馆,就是闭幕式演出的馆,曾经着过一次火。我第一时间知道了,就回归刚才说的有联络和公关职能的联络员。联络员必须给领导汇报,我便第一时间报给于锋处长。处长正好在深圳参加全国体育记者联盟大会,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体育部负责人都在。我第一时间报告的时候,于处长就说:“你抓紧时间到现场了解情况,了解情况之后赶紧汇报。”他一边做中央级媒体疏通工作,一边调度我在现场的情况,我把现场参与救援的情况全都拍了下来,第一时间反馈给了处长和相关部领导。

  面对如此突发情况,济南市委宣传部的副部长要召开新闻发布会。我随时跟踪,拿着相机把副部长正在修改发布稿件拍了下来,然后逐一敲打键盘编写成通稿,及时提报处里和部里。在于处长协调下,人民日报按照上级规定,把这起突发事件进行了弱化处理。

  就是“十一运会筹备工作二等功”,一个奖章,还有证书。因为整个筹备工作和新闻宣传工作我介入比较早,还算是在十一运会工作时间比较长的,一共26个月。2007年就去的十一运会新闻宣传部,然后就常驻那边了。十一运会从2009年10月16号正式开幕到12月底总结表彰工作结束,我是2010年1月1号才回到大众网的。2008年的时候不是大地震吗?本来大众网要把我派到汶川去采访地震了,但十一运会没报批,所以说我就没去采访地震,如果我有机会我肯定能去。地震两周年回访的时候我去了,去看灾后重建的一些情况。十一运会对我影响是比较大的,有得也有失。

  第12届就到辽宁沈阳了,他们还来山东专门在新闻宣传方面进行学习。这方面的宣传,就可以说是转变自己的身份了。我不是作为一个记者,而是站在组委会的角度,甚至站在省里的角度去考虑整个大的宣传,而不是做记者去挖掘新闻。这是甲方和乙方的转变,组委会的宣传是甲方,记者是乙方。我怎么给别人策划一些稿件,怎么去引导记者,这是完全的身份转变。我虽然还在干着记者的工作,但是是以新闻官的身份去做一个宣传官员的工作。我要在节点进行策划,做好负面舆情的上报与引导,做好宣传的总结,及时提报内参,还要去调研和考察写好调研报告等等。这都是站在大的宣传格局下,去思考大的宣传内容。所以这一点让我能够在几个地方站帮着政府策划一些活动,帮着引导一些舆论,让我更加游刃有余的原因吧。

  除了十一运会,您还参加了“重走长征路”这样的活动。它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活动,而且还是跟红色新闻有关。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您承担了什么样的职能?

  重走长征路是我在参加工作之后参与的第一个比较大的集体的、集中的采访活动或者说主题报道活动吧。它是大众报业集团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所作的大型主题策划,派出了《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大众网》《半岛都市报》等6名记者组成大众报业集团采访团远赴江西瑞金开始采访。此次采访活动,从江西瑞金到甘肃会宁,在外采访长达33天的时间,时间跨度长,地理跨度比较大,顺利完成了一次大型的主题报道。我代表大众网出征,要做全能记者,除了图文之外还要拍视频,还要开博客和网友实时互动,那时候的博客算是在大报集团里面比较创新的全媒体报道方式。

  完全是学习,这个学习是两个层面的。这里边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大众网第一任老总王涪京,就建议我买一本《我的长征》,多了解长征的历史。因为这次采访既有现实的事件,又有历史的内容。我们要挖掘那些老船工、老红军和参与过为红军胜利会师做出贡献的人民以及他们下一代所传承的一些故事,最主要的是发现70年之前的历史故事与现在的联系。而且要体现70年后,红军的精神在当地的传承现状,给当地带来的一些变化,尤其是与红军密切相关的老百姓他们身上的变化,这是你所挖掘的一些重要的东西。所以说更多的就需要补充,需要抓紧时间充电,了解这些历史,去备课;除了学习历史,补充备课之外,还要去学习那些老记者的精神、老记者采访的思维方式,这就完全是以老带小了,因为那时候团队里边有负责联络的,有负责路线安排的,你的任务就是要跟着他们去学习,让自己不断成熟。

  艰难和危险重重,这是印象比较深刻的。我们在去遵义的路上,好像是我们采访完猴场会议的会址后,租了两辆车往遵义赶的时候,其中有一辆车爆胎,非常危险,差点翻到沟里。还有一次是在四渡赤水的赤水河边上,路特别窄,我们也租了一个车,落石就砸在路中间。如果过去正好遇到就非常危险。再就是在皎平渡,从金沙江边入川的时候坐了一辆拉牛的车,很脏很臭。我们当时互相谦让,本来打算让大众日报的或者是齐鲁晚报的老记者坐在前面,我们坐在后面拉牛的货车上。因为我比较瘦小,老记者说你瘦你坐前面吧,你还拿着这么重的设备。我没办法拒绝了,就坐在前面。那一次最艰难的一段,一共几十公里的路程走了大半天,车晃来晃去,非常艰苦。

  拉了六七个老百姓,加上我们六个记者坐在一辆车上。后边有个货箱,货箱是敞着的,还有牛粪,很脏。人家都上车了,我们三个挤在副驾驶。因为我拿了摄像机,来回晃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是这样。那是印象比较深的。

  这说的是大众日报的摄影记者房贤刚,那时候因为我们33天都没有回家了,他的孩子也小。然后给他孩子对话的时候他就流眼泪了。房贤刚给孩子联系时候问:“我们即将要回去了,回去之后你想要什么?”孩子说:“爸爸我不要什么,我就想让你回来。三十多天,没见爸爸了。”他一听这句话比较激动,掉了眼泪了,守着我们不好意思,就比较“虚伪”地把眼泪含进去了。是这么一个意思。

  那你们的记者生活这么忙碌奔波,是不是会带来很多烦恼?您怎么适应这种生活?

  我也流过眼泪。那时候还没孩子,当时确实和我对象结了婚之后,第一次离开这么长时间。三十多天,确实也比较互相挂念。家里的老人也比较挂念。是亲人的那种挂念,这是难以割舍的亲情吧,这不是烦恼。我在青岛的时候,那时候有孩子了,孩子还小。我媳妇抱着孩子去青岛看望,我第二天送她们回去,到火车站的时候,那时候的眼泪就止不住了。我舍不得他们走,因为这种亲情。我在青岛一住就住一个月,最短的时间也得两周才能回来一趟。有一次深夜,孩子发烧了,她自己包裹着孩子跑到了儿童医院。第一次看着护士给孩子打头皮针,听着孩子的哭声,她就心疼地流下了眼泪。这么多年,我长期驻外,对家庭确是有所亏欠。

  提到妻子,您之前在文章中提到过相亲时对现在的妻子一见钟情。你认为这和如今年轻人的恋爱观有什么不同呢?你怎么看待这种差异?

  我培养的几个90后的,现在都成了部门主任了。93年的,都能够独挡一面了,可以分管一个区县,带领团队。对于恋爱观这方面,对我来说,因为那时候有父母的影响,尽快地早成家、早立业。到了年龄了,我们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只要能够聊得来,而且有相同的人生价值,是一个地方的就挺好的。虽然说白手起家,但是共同奋斗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往往这种感情是比较真挚的,会是倍加珍惜的。

  在2006年的时候,那时候博客是比较新兴的一种媒介。现在所谓的新媒体就是抖音、快手、公众号、小红书、b站这些平台。那时候博客刚兴起,还有论坛的存在。我们为了扩大“重走长征路”采访活动的传播和影响,随时让记者手记、感悟在博客平台进行抒发,随时对活动进行记录。这是尝试利用当时的新媒体,通过多平台来对主题宣传和专题报道进行更有力的传播。

  大众报业集团后来又组织了一次类似的大型红色新闻的宣传活动,有什么经验得到继承和参考?还是又有什么新的变化?

  没有,它是《我的长征故事》和《重走长征路》两个活动一起的。《我的长征故事》是在山东境内的十六个地市选取了一些健在的、典型的老红军进行采访。《我的长征故事》采访活动时间比较短,最多有两周的时间,我们规划好路线,在当地宣传部的协助下联络好,我们执行采访。我们出去进行《重走长征路》的时候完全是靠自己,在采访联络上如遇困难可以向当地党报发函求助,总之,省外采访面临的困难要多一些,自主性比较强一些,而且要考虑经费,重点是时间统筹和安全保障。

  您曾说,“一篇报道、一张照片都不是任务”。您对于媒体人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有什么样的期待或者建议?不会把它当成任务,那应该当成什么?

  把它当成你自己进步的一个过程吧。因为你了解了一个新的事物,采访了一个新的人,在人脉或者在资源方面,有可能就接触了一个好友。比如说我采访过的陈中华,他是“庄稼地里长出来的记者”,他是我们大众日报在全国的典型。斯人已逝。当年,在朱德泉总编辑的指导下,我作为青年记者采访了他。我通过他的讲述,写出了《“老陈”两会漫谈》栏目,其实,与有思想的老记者交流,是一次极好的机遇,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你有可能因为这次接触从而在你的工作方面产生一个很好的亮点,不仅写出了好的稿子,而且为你职业生涯增长了经验,这完全是一个进步的过程。派你去采访,其实就是一次荣耀,不要把它当成一项任务。

  我报考时,我的提前志愿报考的是山东警察学院。因为视力太差,就与警察职业失之交臂,然后考公务员时,进入面试和体检,却因为思想的动摇,放弃了体检,与高速公路交警擦肩而过;本来是有机会拿枪的人,又抓起了笔杆子,把相机、笔杆子、键盘当成了枪,确是也是命运的巧合。

  您在采访中运用过自己学过但是新闻专业不会学到的一些知识吗?比如说在采访医学、警察等行业时。

  都采访过。我在济南军区心血管病研究中心采访了一期患先心病的小儿开胸的心脏手术,那时候是全程直播。患儿因为心脏瓣膜的缺失,必须进行开胸手术。手术前,首先要建立体外循环,开胸拍摄时,患者的心脏就在相机底下跳动。这次采访是需要了解一定的知识的,不然文字直播太专业了,受众不会理解。还有一次是在2005年,去千佛山医院直播一场一名医学博士在省内做的一台心脏介入手术,从腿部的血管进入体内做介入手术,成功放置心脏支架。这种介入手术的全程采访,需要穿着很重的铅衣,一场视频直播下来,已是满头大汗。由于专业的熟悉,这些医学知识往往在新闻采访中可以及时掌握,避免表述错误。

  大众网上搜索您可以搜到15000多条新闻作品,您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报道吗?

  差不多吧,2009年元月,我从组委会回到采访中心,到2011年开始驻外。这一年时间内,平均每个月的分数基本上都是全采访中心最高的,能拿500多分。一个月能写一二百篇稿子,再加上我审核的这些稿子。目前,我一天就能审核一二百篇稿子。在我的采访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么一件事,我在滨州时候采访一位副市长、公安局局长,把稿子写了发出去后,政法学院的学生、老师都能看得见,纷纷给这位副市长反馈。他就很感激、很感动,主动道谢。这可以让我们见证平台的影响力。

  我曾采访过一名参加过国庆50周年大阅兵的武警王正刚,他那时已转业到桓台县公安局田庄派出所。他在方队训练中,钢枪上的钢刀滑落枪杆,硬生生在他腿上削掉了一块肉,现在都留下很大的疤。他那时候练到尿血,皮鞋磨烂了不知道多少双。采访他后刊发了稿件,竟然有外省的网友看见了我们这篇稿子,打电话到我们办公室的热线找他。原来,那是他的一个战友,跟他失联了十多年了,再也没他的消息。然而,通过我们这篇稿子,打了我们的热线电话,得以联络上他,两人得以奔赴见面。他们对我们也很感激。以此,可以见证我们平台的传播力。

  那您在新闻报道中有没有遇到棘手的情况,有没有给您带来过麻烦?具体是什么情况?

  有一次很重要的采访是到京西宾馆,拍摄中国记者节表彰的盛况,并共同见证记录大众网捧回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到了京西宾馆检查设备时,我突然发现相机缺了块电池。这是比较尴尬的的时候,由于自己的疏忽,差点误了大事。我就马不停蹄地跑到中关村买了一块电池回来,避免了一次重大失误。其实作为摄影记者,往往会面临这种困境,一个是没卡、没电、没闪光灯的时候,再就是储存卡没有及时拷贝却被别人格式化了的时候。作为摄影记者,只要时间来得及,一些硬件的缺损是能够弥补的,就怕没有弥补的时间。因此,做好采访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采访提纲拟定、硬件设备的检查等。

  他们有不同类型吧,有消息、通讯、特写、侧记、评论,有不同类型的。我们每个月都要评好稿,好稿子就是正能量,有影响力、传播力的稿子。

  知识面必须得更广,评论相关的理论必须要掌握清楚才行。我们朱总就用自己写的一个中国女排精神的评论拿了中国新闻奖,这是我们要向他学习的地方。

  其实评论是非常难写的。比如说关于政策性的东西,你必须读中央的一些相关文件,省里的相关文件,中央领导和省领导在这方面发表的一些重要讲话。你必须做好这方面学习积淀工作,再加上你对这个事件的理解。

  评论是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的,评论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比如说大众日报的评论和社论,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发表的评论,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我认为,评论是非常难的,必须是资深的记者,或者是对某一行业比较熟悉的记者、专家才能写出一篇很好的评论来。

  在舆论这方面,您写了好几篇关于舆论引导、主流舆论的还有谣言治理的论文。您写这些的时候有一种什么样的思考和理解?

  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对目前媒体宣传格局和舆论环境必须有充分的了解。现在舆论环境是什么样的?自媒体泛滥,网红主播铺天盖地,“人人都是麦克风”代表着人人都是记者。比如说,发现了一个突发事件,随手拍下来发到短视频平台上去,有可能就突然火了,这都是属于自媒体。而我们属于党媒,党媒就要为党和政府发声,刚才我们在大厅看到给我们大众日报创刊80周年所作的批示:要“鼓舞大众、团结大众、服务大众”。我们起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党媒起的作用是什么?是联系、鼓舞、团结、服务大众。把党委政府的声音宣传给大众,把大众的声音反馈给党委、政府,是这种作用。现在来说,我们在各个平台上可以看到有自媒体的声音,也有党委政府的声音,也有主流媒体的声音。你会觉得有三个舆论场甚至更多的舆论场。三个舆论场就是民间的舆论场,媒体的舆论场,还有官方的舆论场。我认为,作为官方舆论,不能自说自话,政府发声如果没有通过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就起不到宣传作用。尤其是面对负面舆情时,民间舆论场还是一片混乱,所以说主流媒体在其间就应该借助引导力和公信力发挥引导作用,为党委政府发出正确的声音来。

  当下新闻业和新闻传播领域出现了很大的争议。您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当时会有一些什么样的看法和思考?

  党媒是为党委、政府服务的,但是我们也联系大众,鼓舞大众、团结大众、服务大众的,作为党媒就应该起到这样的一个作用。其实,政府也是为了服务人民的,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政治任务和肩负的职责。

  我觉得唯一受冲击的就是面临着现在的商业媒体的介入,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是我们优势是什么?我们是新闻的原创者,我们可以产生新闻,是生产工;他们是“农夫山泉”,他们是搬运工。他只能转,不能采。我们有自采能力,采访能力和权利,这是我们所能掌握的。但是,到了一些地市和地方,他们不了解商业媒体有什么权利,往往和主流媒体混淆了。他们觉得商业媒体也挺厉害。但是,主流媒体和融媒体中心可以在商业媒体上设号,头条号、抖音号、快手号等等,也可以在主流媒体的客户端上开号,比如海报号、大众号等等,官方舆论在主流媒体与商业媒体的双向奔赴,会加速舆论场的融合,而并不是一味看重商业媒体的平台。现在有些商业媒体已经改变了年轻人甚至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了,这是很可怕的,应该及时介入,加以规范和引导。

  当然,我们每年都要围绕济南的中心工作,把政府工作报告里边提出的一些重点进行策划。一年内必须有大的策划,还有小的节点,根据节点有小的策划。比如说五一劳动节,我们就可以用“汗水叮咚”作为主题,做一期策划等等。每个节点都可以做策划,甚至如果我们不能去亚洲杯的现场采访,我们可以做亚洲杯的专题报道。

  那是我跑的口儿,我们现在到了一个单位之后,可能领导会根据你的个人能力交办你跑一些口儿。公安、边防、武警是相通的,他们那时候都属于警察序列的,领导就把这几个相关的单位和部门交给你来跑 ,是这个意思。比如说他跑去金融口,跑银行、跑证券,你跑医疗口儿,跑医院、跑卫健局,他跑教育口儿,跑基教、民办学校、高教,这是都分了一些。

  新媒体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寻找出路。之前聊到的传统媒体和商业媒体也都在寻找出路。您会感到不适应吗?或者说您对未来有什么样的看法?

  传统媒体必须融入更新的传播方式。就像现在用的产品比较单一的话,那受众就会很小。受众最喜欢什么样的产品呢?可能就是短平快和碎片化的传播。那这种传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就要加强我们技术、美编以及新闻全媒体和智媒产品的生产和产出。举个例子,两会时我们大部分都内卷得很厉害。都有“一张图”,H5,这种都是比较过时了。更新的其他形式的就是动漫,用一些AI设计的东西,或者智能主播解说,用短视频方式,用一些模板提高技术含量。因为主流媒体是新闻的生产者,可以挖掘、原创一些新闻。这是与商业媒体不同的,商业媒体只能转载。那我们就得在耕耘好自己的田地和我们的平台的同时,也要利用好商业平台,开发好自己的号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但是我觉得主流媒体还是有优势,比如长期以来党委、政府对我们的信任,老百姓固定的受众对权威发声还是有一定的信任感。我觉得如果加上技术的改革,比如现在我们有中央厨房了,包括元宇宙的一些内容,我们就能进行内容产出的多样化。还有平台的广性,在商业媒体上建好多号的同时也经营自己的号。前几年我们就没有放弃公众号,也在培养自己的大号。我们现在16个地市都有自己的频道,我们的公众号几乎是当地的第一大号。所以说我们经营自己的平台同时也要巩固好自己的平台,比如我们的大众、海报新闻、齐鲁壹点等,巩固我们自有平台的同时也要注意那些商业媒体号的发展,这是我觉得能够始终占有舆论主阵地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然就会丢掉了阵地,只发展自己的也不行。

  这句话是别人说的。“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我觉得应该是因为见证而自豪,因为感动才去奋斗。这是记录历史的一个光荣的职业。一定要走好每一步。笃定美好,坚定而踏实。

  我们无论是在青岛、淄博还是滨州,都围绕当地的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宣传、出谋划策、引导舆论,这都是我们的责任。同时将老百姓的声音反馈给党委政府,用最便捷的方式反馈到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保证能够快速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这也是我们党网高度、大网气派、责任媒体的担当。其实就像讲话的时候提到过的两个“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和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还有“四十八字”方针,和宣传文化要有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作用,这是我们一些使命任务。我觉得的重要讲话我们要好好地落实。记者怎么去跑呢?你要练好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首先脚到的地方才能用眼看到,用眼看到的时候才用脑子在思考,最后用笔来呈现,妙笔生花,这是对我们记者具体的要求,那么对我们平台来说,也提出了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具体要求。我觉得还是按照的要求,真正将自己的能力在平台上发挥好,把平台维护好。

  您到现在工作了这么长时间,有哪些目标已经完成,哪些目标没有完成?您对未来的工作还有什么样的期许和规划?

  因为我服务的城市比较多,我的责任就是我是个大众网人,也是个大众报人,要彻底领会鼓舞大众、团结大众、服务大众的精神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好媒体的责任。在过去十年吧,确确实实每到一处都是为了大众网的品牌做宣传,为了大众网的影响力绞尽脑汁,同时,也要考虑党委、政府想借助我们大众网平台所要做的一些宣传,我们应该能做的,帮助他们去做的。我到的几个地方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在推介淄博、推介滨州做出了积极的力量。当地的党委、政府还是比较认可,尤其是宣传口。我觉得自己这么多年能让一个地市的宣传口和领导熟知和认可,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当然,领导对海报新闻提出了“面向世界”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所以我们还是致力于把声音传播得更远一些,把自己的平台维护得更好一些,这是我下一步应该继续努力的。如果谈起个人的规划,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在“大家”温暖下的“小家”》,我觉得,自己的工作的平台更有影响力,你个人、你的小家才能得到更多的温暖,也就是说对单位有了贡献,甚至对社会有了贡献,同时也让自己的小家得到了温暖,这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要多付出、讲奉献,终会天道酬勤。

  最后一个问题,您能不能给我们新闻传播专业的在校学生一些祝福的寄语和期望。

  你们将来大部分肯定是从事我们新闻传播、新闻宣传行业的,还有其他的有可能转行了,一方面要和师哥师姐或者过来的一些媒体行业的佼佼者,或者有经验的人多交流、多学习,让他们多谈谈自己对当今新闻传播的认知,另一方面希望你们就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多实习、多学习,多读、多听、多看、多写。这也是我这几年成长最主要的弥补自己在这个行业所欠缺的一些知识的心得吧。以共勉!

  从乡间的田园风光到城市的繁华喧嚣,从懵懂的少年时代到职业的坚定追求,在这次媒体人访谈中,我们深入了解了曹亮老师的成长经历、职业转变以及在新闻行业的探索与挑战。无论是地方站的风云、城市的音符还是在大众网的成长轨迹,无论是对于自我的探索还是新闻行业的前瞻与思考,无论是《重走长征路》红色新闻的策划还是“十一运会”的运筹帷幄,无论是对家人的关爱和思念还是对于社会的责任感,汇成一句话,曹亮老师说:因见证而自豪,因感动而奋斗!

  一次好的采访应该是什么样子?我想我和曲同学心底都有个相似的影子。我们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并尽力得到了我们想得到的成果。

  从第一次知道要做媒体人采访时,我们就在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在这里,我要由衷地感谢我的队友。对我来说,在茫茫的陌生人海中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不亚于登天,而我们能在考试最后一周前完成采访,无疑要多亏了曲梦妍同学的引领。从十一月份联系到一名自媒体新闻人,到最后正式采访大众日报的曹亮老师,都是曲梦妍同学给予我最大的帮助。我想再一次向你表达感谢。

  我还要感谢周树雨老师的有力帮助,不仅每次都会快速回复我们的询问,而且在休息时间来到学校进行面辅,帮助我们完善采访的架构,指出我们提纲的不足,使我们的提问更有针对性和故事性。这对于我们两个没什么采访经验的学生而言有重要的作用。

  从周树雨老师那里得到采访对象的肯定回复后,我们搜集资料,学习学长学姐以及其他小组的经验,搜索曹亮老师的文稿和新闻,最后定下了主题和采访的主要内容。我们在一月十三日写下提纲的初稿,十四日根据面辅的意见修改好提纲,并在十六日晚来到大众传媒大厦进行采访。从外面的冷风来到老师的办公室内后,老师热情地给我们两人递上了热水。

  在我们长达两个小时的交谈中,我们聊到了老师的家乡和小时候的生活,了解了老师从统计学专业转向新闻行业的历程;询问了老师十一运会的经历,并且初步理解了这样大型活动的筹备、组织、运行的各个环节;询问了老师“重走长征路”活动的细节,了解了大众网的改革和发展历程;询问了老师在各地方站工作的经历,也理解了这样漂泊在外的工作生活的不易和乐趣。除去提纲上那些我们想知道的问题外,老师也聊了很多我们没有问,但是有意义和乐趣的工作经历,对我而言受益良多。

  从两个多小时的交谈中,我认为老师是一名专业性强、朴实且幽默的新闻人。那天由于我的个人因素比预定的采访时间晚了一会儿,老师还是很热情地招待我们。在采访开始前,老师先询问了我的家乡黑龙江的新闻。在临走前,老师等待我们上车才从外面回去,还送了我们两人每人一本书。

  从这次的采访中,我认为我最大的收获是寻找到了一个真实的新闻人的榜样,解开了一些迷茫,对新闻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我们记录了丰富的采访内容,从一些特别的角度了解了社会经济和新闻宣传的变化。我由衷地希望这次采访能够帮助所有文章的阅览者了解曹亮老师和新闻行业的发展,并有所收获。

  去年的今日,我在“山大南路27号”公众号锻造了关于家乡、中学和老师的三朵金蔷薇,那是我对于过去的总结和思考,今天,在与媒体人曹亮老师的深度访谈中,我得到了更多关于未来的启迪。

  曹老师提到了乡村生活的馈赠,我对此深有感触,我和曹老师都是德州禹城人,我的家乡也在徒骇河边,在家乡记中我也曾提到,家乡带给我们了平静淡泊的情怀和淳朴善良的品质,伴随我们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在职业蜕变和寻梦之旅中,曹老师原本是医学生,后考入大众网开启了记者生涯,我原本也是理工生,在转专业之前从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在文科专业耕织,曹老师给我了更多坚持梦想、坚定前进的动力。我也在曹老师的分享中,了解到了“重走长征路”和“十一运会”等大型活动和红色新闻的筹备和策划之道,特别是曹老师对于自我提升的不懈求索,让我认识到了一位记者的个人修行。最后,曹老师作为新闻行业资深媒体人,对新闻行业做出了前瞻思考,并为我们寄予了诚挚厚望,相信这篇采访稿会给即将进入新闻行业的我们带来很多收获。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要感谢我的母亲,她帮我联系到了曹亮老师,解决了没有采访对象的燃眉之急,在我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母亲虽然不知道我在忙什么,但是她总是给予无理由的支持和鼓励,尽可能给予我帮助。

  我要感谢我的队友何昕同学,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采访,对于采访提纲的设置和采访时的细节不够明确,何昕同学耐心解答我的小问题,在后期对于采访稿的处理上,何昕同学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不厌其烦为我答疑解惑,推动了我们的采访进度。

  特别感谢曹亮老师,能够拨冗接受我们长达几小时的采访,为大家带来了这篇《因见证而自豪,因感动而奋斗》的媒体人访谈录,不仅仅作为受访人参与采访,在我们对于访谈的实施中,曹老师作为前辈,也给予了我们很多支持,包括但不限于提供资料图片,访谈提纲的修改,采访稿后期的修改等等,也很感谢曹老师送给我们的书。

  最后,非常感谢周树雨老师,去年让我领略了一位编辑的严谨和认真,今年让我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亲切,在休息时间为我们进行采访提纲的面辅,给予我们方向上的指引,树雨老师也亲自帮我们修改了采访稿,让整个采访稿更具针对性和可读性。树雨老师的课程总是这样,让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热爱。